English

攻关未捷身先死 化作人梯留征途

——记留美学者郭申元
2000-06-1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薛福康 我有话说

癌症是人类亟待攻克的医学难关,世界各国一大批科学家正在为此日夜奋战。来自上海、年仅29岁的中国留美学者郭申元博士在身患癌症,切除了80%的肝脏后,仍坚持攻克癌症的课题实验不辍,直到临终前几天。他将年轻的生命化作攻关的人梯,永远留在了这一崇高事业的征程上。

(一)

郭申元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化学系的博士后研究员,3月27日在上海病故。英年早逝,中外同行无不扼腕叹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理查森称郭是“一位优秀的、杰出的科学家”。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吴柏林教授说:“郭申元是一位站在基因复制机理研究最前沿,成绩斐然的青年科学家。”复旦大学校友、波士顿大学谢厚祥教授感慨地说:“我为母校培养了这样杰出的青年学者而感到骄傲。”纽约总领馆教育参赞徐敦潢在慰问电中说:“郭申元博士用生命追求科学的精神,是广大留学人员在海外求学与奋斗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的榜样将鼓舞广大海外学子为中华崛起而奋发努力。”

郭申元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研究方向是DNA主要构成物质的合成和复制,这个课题与防癌药物的研制直接相关。该校专家认为他的博士论文大纲“体现了他在人体DNA研究领域内的新思路和巨大潜力”。近五年来,他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美国生物化学学报》、《细胞学》和《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单独或与人合作发表了6篇相关论文。

1998年3月,郭申元以《蛋白质结构以及dAK与dGK组合差异及其结构基础》的论文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专家对这篇论文的评价是:“在DNA重组方法、蛋白质化学以及酶的机制等领域内具有极高的专业水平。由郭申元设计并进行的实验具有极大的创新性。他所进行的研究是对癌症及其他恶性疾病进行化疗成功与否的关键。郭申元在提出细菌酶的结构模式的过程中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由他提出的基因组合技术具独创性。”这一成果为研制抗癌新药提供了依据。这种新药将可抑制癌细胞内DNA的活性,停止或减缓其合成。

为在攻克癌症的道路上取得进一步突破,郭申元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又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他的合作教授理查森在基因复制过程的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郭申元来到他的实验室时,理查森教授的课题已有几年时间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实验正处于徘徊阶段。郭申元在这里主要研究解旋酶的作用机制,这是基因复制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首次阐明了解旋酶和引发酶这两种重要复制酶的功能区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连接位点,导致了解旋酶晶体的制备成功以及三维结构的测定。他这一成果的部分内容已在《生物化学学报》和《细胞学》上刊出,另一篇论文将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理查森院士说:“郭博士的研究工作对于生命科学界是一个巨大贡献。他的名字将永远与这一独特的贡献连在一起,他的工作将为其他科学家继续研究这一重要蛋白质提供指路方向。”理查森院士给了郭申元连续的破格晋升和奖励。

(二)

郭申元在中学时代就是一个科学迷,并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进取精神。在上海读中学时,他就曾利用4个寒暑假研究蟑螂的生态。1988年3月他16岁时,在《自然与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上海的蟑螂数量将与纽约不相上下》的论文。著名生物学家谈家桢教授称赞说:“中学生这种探索和钻研精神极为可贵。”1988年郭申元被保送复旦大学生化系,那时起他就立志要“为中国得一个诺贝尔奖”。在复旦一年半的时间里,他翻译了《遗传学引出的新问题》、《糖尿病的新疗法》和《揭示艾滋病病理的研究》等20多篇学术文章,还编译了20余万字的《美国人养生五百忌》一书。

1990年秋,郭申元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录取,从此负笈西洋,十年如一日,以出色成绩取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其间他谢绝了数家美国公司的高薪聘用,选择了继续在科学道路上攀登。10年来,他埋头学习与科研,没有在赚美元、拿绿卡上分过心。他说:“我来美国不是为了赚钱拿绿卡,而是来学本领的,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熟识郭申元的人说,晚上往他家里打电话,经常找不到他,他准在实验室。他除了必要的睡眠,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研究上。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结婚后仍然每天一早就进实验室,妻子每天中午给他送两份饭,一份午餐,另一份当晚餐。一天深夜,正在美国探亲的郭妈妈被声音惊醒,见儿子正蹑手蹑脚地准备出门。儿子轻声告诉母亲:“刚才我睡梦中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得马上到实验室去。”妈妈心疼地说:“明天去也不晚嘛。”但郭申元怕灵感会消失,仍出了门。怕惊扰邻里,他没有开车,而是步行去了实验室。郭妈妈永远不会忘记,1999年底,她到美国照料病中的儿子时发现,一年前托人捎给申元的一包衣服,他竟然一直没顾得上打开。

1999年圣诞前夜,郭申元被确诊患了恶性肿瘤,10天后(今年1月3日)手术切除了80%的肝脏。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郭申元仍然想着未完成的实验。体力稍有恢复,他就让妻子帮助一起整理资料,修改论文,直到3月初还拖着虚弱的身体去实验室工作。

郭申元患病后,理查森院士亲自为他联系哈佛医学院最好的附属医院进行治疗,安排美国最好的肝外科专家给他会诊,还亲自向哈佛大学癌症研究所所长请求给他用最新的抗癌药物。虽然理智告诉他,一颗新星的殒落已不可避免,但爱才之心却驱使他不遗余力地挽救他的生命。

波士顿地区的中国学生、学者和华侨闻讯后纷纷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他们有的不顾自己工作繁忙,甚至取消圣诞节外出度假计划为郭申元治疗,有的为协助其父母尽早赴美而多方奔走。今年3月郭申元病危时,从医院到学校,从旅行社到航空公司,许多热心人士一起努力,使郭博士在妻子和母亲的陪伴下安全回到上海,实现了他落叶归根的愿望。郭申元病逝后,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们在感伤之余,共同建立了“郭博士纪念基金”,以帮助他远在上海悲痛欲绝的老父老母。

郭申元在美留学10年间,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发展祖国的生物医学事业。当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他的唯一愿望是:“我想看看祖国的巨大变化,看看故乡的亲人。我死也要死在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郭申元对父母亲说:“10年来,我为实现儿时的理想而努力,发奋读书,做研究,没有浪费过一分一秒。我很开心,我活得实实在在。”回到故乡的第四天,郭申元的生命之钟停止了摆动。

在人类征服癌症的征途上,郭申元,这位年轻的中国科学家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足迹。

(记者采写本文时得到《波士顿纪事报》的协助,特此致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